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

文摘 - 「這樣教孩子當然錯了」第六章

永遠都要當主角 - 這樣的孩子並不受歡迎

從心理學角度, 嫉妒是人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, 發現自己在智力, 能利, 地位, 待, 外貌等等方面不如人家而產生失落, 羞愧,憤怒甚至怨恨的情緒.

但是孩子來說, 他們心裡承受能力弱, 自我調節能力差, 當他們陷入嫉妒而無法自拔的持候嫉妒就會轉化為心理疾病, 形成不良性格, 導致種種惡性事件。

嫉妒是雙刃劍, 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。

孩子過慣了眾星捧月的生活, 父母的過分誇獎會讓他忽視了自己的不足之處, 沒有及時對他潑冷水, 孩子便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所取得的榮譽。

不是所有嫉妒都會做出惡行, 關鍵在於引導:
  1. 不給孩子過高壓力: 望子成龍,家長往往對孩子給予了極大期望, 但當孩子達不到父母要求時, 他就有可能去嫉妒能夠做到的孩子, 對性格產生負面影響。因此, 不要期望太高, 成績不是看分數的絕對值, 而是看孩子努力程度這個相對值, 如果盡了力就要表揚。孩子心理滿足度高, 產生嫉妒的可能性就小。
  2. 提高孩子的自信心: 嫉妒是由於怠到自己不如人而產生, 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心, 讓他認識到尺有所短, 寸有所長, 使他感到自己有值得驕傲的資本, 就不會被一時的失敗打敗, 面對別人的優點也不會自卑。
  3. 不隨意進行比較: 每個孩子特點不同, 環境不同, 比較往往是不公平; 可以給孩子樹立目標, 但不必具體到某個人身上; 孩子是應該和自己比較, 讓他不斷超越自己, 產生自信。
  4. 樹立正確競爭意識: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, 不能可能擁在所有勝利, 即使自己某方面超過對方, 對方的優劫並沒有減少, 他的價值依然存在; 要讓孩子懂得, 競爭對手不是仇人, 競爭只是提高自己的一個方式, 重在過程中自己的提升, 而不是結果的勝敗。
  5. 鼓勵團體活動: 孩子在家庭中很容易因為父母的愛護而變得任性, 以自我為中心, 要鼓勵孩子和發展水準相當的其他孩子進行團體活動, 讓孩子認識到團體中每個人的能力不同, 但是都對團體有所貢獻, 也促進孩子間的感情交流, 讓他們學會關心別人, 將心比心, 不讓嫉妒有發展的基礎。
  6. 主動和孩子溝通:讓不良的性格消滅在萌芽狀態。
人人愛我, 我愛人人
  1. 轉移法: 要寵愛而不溺愛, 要有意識的將家庭注意力焦點輪流放在家庭各成員身上, 把孩子視作一個獨立的人, 與其他成人平等, 使他認識到自己並無特殊之處, 看到自己的時候也能看到別人。
  2. 榜樣法: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, 孩子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行為, 如果父母言談也是以自我為中心, 那麽孩子很可能也就養成自我中心的思想。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, 盡量多角度地去看一件事情。對於揩公家油, 在外面占了別人便宜的事情, 也不要以得意的語氣議論。同時要關心家人, 孝敬老人, 以實際行動給孩子樹立關愛化人的榜樣。
  3. 交流法: 愛需要交流, 雙方只有理解才會關心。如果只有父母單向的愛, 孩子也就無法了解父母的情況, 也就不知道父母也需要關心, 如果連自己的至親都不能做到關愛, 那就更談不上其他了。
  4. 換位法: 藉由講故事, 玩遊戲或者比喻的方法, 讓孩子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, 引導他們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, 能夠打破孩子一貫以來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。
  5. 黟伴法: 多參加團體活動, 孩子才會有機會認識他人, 學懂合作的重要性。
  6. 修養法: 多給孩子講一些關心他人的故事, 鼓勵他讀有利於增強修養的書籍, 使孩子認識到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合理與危害性, 引導他們有意識地去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欲望, 把滿足自身願望建立在合情合理, 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知不易行亦難.努力.